Old Kot Blog

.Is It Just Me or Is Everything Shit?
.The sole cause of man's unhappiness is that he does not know how to stay quietly in his room. ~Blaise Pascal

Saturday, July 9

添~!(要用孝叔個Tone)


信報財經新聞 林奕華 2005-07-08

作者編劇

   直至重播的今天,我仍然無法認同無線的《創世紀》好看,但,如果說它因為讓香港人看見想看的東西(自己?),所以成為近期城中話題,我便不能有異議了。正如有些人將不會明白,二十八年前的《家變》為什今天仍有人願意把剛出爐的VCD買回家一集一集重溫,如我?

  答案是,為了編劇陳韻文。《家變》是陳韻文在無線的最後一個劇本。我記得劇集播出一半之後,我已在當時的麗的電視跟隨她創作《追族》(張國榮唱主題曲)。回想起來,七十年代尾的這一切好像從沒發生過,純然是我的想像,除了我對陳韻文的崇拜。

  很多人懷念哉絲(陳的洋名),是她的音樂品味和主持深宵電台節目時磁石般的聲線。我卻是由她的電視劇本開始。第一齣是《相見好》。沒有一齣以小夫妻生活情趣為主題的處境喜劇可以超越它,因為它充滿陳韻文式的智慧。最近在看《宋飛正傳》(Seinfeld),不期然想起哉絲筆下的豆豆(李琳琳)和子徇(沒有脂肪的于洋)-香港人也曾妙語如珠,懂得會心微笑,而不是只會屎尿屁。

  我不否認打從開始哉絲便吸引我,乃她是我生平認識的第一個「富家女」,而香港電視史上也是有她才有了第一個有氣派的富家女程思嘉(繆騫人)。程的可貴體現在待人接物時表現的修養和氣度,以及如何執自己的思想感情。之後的無線長劇幾乎齣齣都有富家女,但再也沒出現一個有同等風範的。你當然可以說,香港人一向把有錢人等同暴發戶,電視劇觀眾哪會計較角色有否「發財立品」?或者港劇的問題也是出在這裏:編劇們深信香港人(華人?)看電視劇時追求的是角色如何作奸使壞,而不是人性除了醜惡,也可崇高。

  如非這樣,為什像《創世紀》的電視劇並沒有成為日、韓、美、英等地劇集的主流?

  《創世紀》表面反映商業社會爾虞我詐,但有關商界的實際操作卻如玩泥沙。美其名反映「人性」,戲劇的筆墨淨潑灑在仇恨和不信任的情節上,也即是以煽情手法做容易文章。重看《家變》,雖也是權力鬥爭,它卻努力拉近戲劇與現實的距離(起碼在頭五十集),把人際之間的利害衝突,按不同角色的身份、背景和語境,有層次地逐一剝開。從廉政公署到地產承建商、傳媒到製造業、西醫到教師、鄉紳到海鮮艇主及保母車司機,《家變》人物眾多,階層不同,但金錢所扮演的角色並無二致,因為陳是借用當年廉政公署大舉肅貪的新聞性,揭示了賄賂、腐敗不只是社會問題,更是中國人用來提升地位、換取關愛的一種慣常手段(例如母親用錢收買兒子的愛)。這使劇中人物不會因為活在二十八年前的社會而過氣。反過來看《創世紀》,雖說能迎合眼前香港人的心理投射,但角色其實千篇一律,因為類似矛盾,在以前、現在甚至將來的無線劇集裏,都不斷被複製。

  這反映出陳韻文創作肥皂劇的動機與現今無線創作組何其不同,也因為有使命感作出發點,使《家變》的歷史價值,也是它對香港的意義,在今天仍然突顯。二十八年後《創世紀》對香港人的意義是什?你或可以說,將來的人大可針對劇中人終日疑神疑鬼、將出賣與被出賣掛在口唇邊的「特性」,歸納為「前╱後九七的香港人的精神狀態」,並加以論述研究。但它還是不會像《家變》般,能讓人重溫當年香港各階層活潑、生動和豐富的生活語言。

  作者電視劇在香港已死,不論是詩意抑或寫實方面。沒有人能寫出像陳韻文筆下看似順手拈來,卻字字珠璣,讓觀眾在沒有防的情況下被擊中要害的處境和對白。只可惜香港電視圈容不下陳韻文,七十年代以還,香港的電視編劇變成片末職員表的掠影,再沒幾人成為品牌,甚至沒有名姓。






 林奕華在這篇文章示範了以偏蓋全的評論方法,為了方便自瀆式歌頌自己偶像編劇,簡化了《創世紀》再度熱賣的現象,未曾深入了解/探討就將話題兜去講偶像陳韻文,抹煞了八十年代不少有個人風格的編劇監製,佢梗係未見過丁蟹。

 「作者電視劇在香港已死」,屌,要講這句話不知幾輕鬆,但我卻發現《秀才遇著兵》也可以摸到監製劉家豪的神髓,咁又點計先。

 全文鬼五馬六,將《創世紀》與《家變》放到私人天秤去量度,卻扮撚晒專家,如果轉載入內地,害人不淺。(林某一稿多投,作品散見華南懶型都市雜誌。)

 既然華華咁鐘意斷章取義,我也可以說,《創世紀》沒有《家變》中任達華演基佬一類角色,佢唔喜歡又難怪o既!


哥...哥...!

哥你老味!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

<< Home